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

不知怎麼稱呼的二伯母

上週和父親通電話,講到妹妹最近騎車不小心撞人,和解賠償那人兩千元,
父親接著感嘆說:
「你說世界怎麼會這麼小,撞到的人居然是她,我的二嫂,你的二伯母。」

我就問父親:「單從妹妹的描述,加上那麼多年不見,為何篤定是她。」
父親說:「(你)妹妹有講對方姓名。她冠夫姓,那名字錯不了。你知道她的事嗎?」
我答知道,父親又說:「我跟(你)妹妹說是她,(你)妹妹也嚇一跳。」


我對二伯、二伯母知之甚少,
二伯在我沒出生前就過世,那之後,我們家族與二伯母不再有任何瓜葛,
我連該不該稱呼她是「二伯母」都很疑惑。
若按我自家族聽來、後面要講的事來推斷,
不聯絡或許出於恨、或許是憾、或許是愧,也或許什麼都不是,是我多想。

長輩們講,我父親那代人都早婚,二伯早早就娶二伯母,
至於兩人如何相識到結婚,沒人願意跟我說。
婚後不久二伯便被徵召入伍,這期間,不曉得二伯母生計出什麼問題,
竟從屏東跑到台南柳營從事性服務(我試圖說得委婉一點,原話台語的"趁食查某")。
二伯休假返家聽聞此事,沒任何異狀,躲過所有人目光到田裡飲農藥自盡,
死的那年他十八。

照鄉下習俗,白髮人送黑髮人,
亡者父母得拿著棍子杖打棺木,表示死者未盡孝道,先父母而去。
出殯那天,祖母邊打邊落淚,將禮儀走完。
二伯膝下無子,我一個堂哥過繼。

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

在家,不接電話

(2017年)十月份底的週末返鄉,
我人坐在客廳,客廳的電話響起,直至聲音結束,我沒反應。
實非忙碌,而是自小被動養成的習慣,呆愣地等它靜下。


綜藝節目的話劇(大陸稱"小品"),童星常會有的台詞,接起電話說:「我爸爸說他不在。」
我可不會犯這低級的錯誤。然而,每個人都會暫時不想回應的時候,
可能是對方過於嚕囌、或想借錢、或託人情、諸等膩煩世故。
就"委婉"迴避,但又要讓人不感"被拒絕",所以請第三人說找不到人,這才無法接聽。

雖然我沒問過其他人,但我覺得我家這事多了點複雜,
不單是要講"人不在",後頭的話也要照"安排的劇情"說。
 問:幾點回來?答:不清楚;
 問:何時出的門?答:沒看到。
什麼當說,什麼不當說,要跟家裡人套好,讓他們兜得攏。
因此,有時候(不常發生)掛上電話,得和盤托出對話。


我小時候,豈懂什麼叫麻煩,
只知道我沒辦法記憶這一一對應上那麼多人的不同回答,
況且,事前不見得被吩咐說啥,有時脫稿就會莫名其妙招罵。
今天跟昨天答的,也可能有變化,我真應付不來。

接起電話,免不了說話,而講錯有被怒懟一天的風險下,
我不如不接的好,便有了今天的習慣。
不過,同一家庭的我妹倒是挺能配合,不會像我這樣。

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

昂貴的人蔘飲、滴雞精

繼之前寫的兩篇:詐欺集團電話四通詐欺集團的電話,又來寫一篇疑似相干的。

不滿一年以前,
網上有個暱稱四葉草的女生向我打招呼,她說誤傳,竟也閒聊了起來。
她說她出生在廣西南寧外的鄉下,學生時曾參加過共青團,
高中畢業後,到南寧市台灣人經營的公司上班,從事的是電話行銷。
第一次聊天就問我:什麼是九二共識?我解釋老半天。她說聽不懂。
或許原因出在政治教育差別太大,但不理解也沒差吧!


記憶中,和她的微信或LINE的通訊,不見得是我起的頭,
她經常時隔許久才應,且有一搭沒一搭,或者說一句:我要忙了,便消失不語。

某天蠻順的,她聊到家裡務農,窮,為了多掙錢,得多加班,下班都快十點,天老黑了。
公司離租處遠,路上還有一大段沒路燈,生怕遇到壞人,怪可怕的。
她說怕危險,很想搬到公司宿舍去,可是租金比原住宿的高,問我願不願幫她。
不等我答,她接下說這個月賣的產品差幾組就能拿到月獎金,便給了我DM。
我一看,一組人蔘飲一萬兩千多台幣,
而且我於此毫無需求,雖然我覺得能送父親,
但思忖與她素昧平生,未曾謀面...,說詞誠難證實,決意作罷、默然!


後來,(她說)她果真被人尾隨了,急忙躲到商店(應該是超商),逃過一劫,
然而,我對此表示同情,卻沒動搖早前的決定。

在微信的"朋友圈",她會貼自我打氣的勵志圖文,
或者家中近況,比如吃的食物,繁重農事、滿臉皺紋的老奶奶等等,
留言說自己會好好努力改變家境之類的話。而我能作的,僅是一位"點讚之交"。

時間記不清了,大約半年前,
她發文說在學台語(閩南話),還用中文諧音寫台語的一到十。
我便看她的微信的"來自",已從南寧改成福建。
我問她:「你在福建?」
她說:「是,教教我台語,但我沒錢付學費喔」。
我說:「哈哈,好,有問題就問吧」,不過她從沒問過。這應該是"客套問答"吧。


又一次機緣,她說生活苦要拚業績,而此次賣的是滴雞精。
我便搜尋其價位,查到在網路上最貴的要台幣兩三千。
先前的人蔘飲,他們公司就比別家貴了五倍以上。
橫豎我是不信不買,那何必好奇問價,便不了了之。

不出一兩個月,微信跳出她的更新資訊,
據網上描述,這是被刪除好友的意思。我不感意外。
我以為,得依交情作事,換作任何一個人,正常反應會跟我一樣。

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

人難免有不願別人置喙的罩門

某年月日,
我到修課的教室的後面座位坐定,跟旁邊座位幾位男同學聊天等上課。
我們班的女生-陳同學進來看到我們,就走到前面座位去坐,
後面的位子明明很空,不太理解為何他走到前面。
又一次,是陳同學先到坐著,當時跟我聊天的男同學後到,找座位坐下,
雖然不是正旁邊,間隔有一排以上,她仍是站起,走到前面去坐。
這之後有一次,是男同學們坐前面,她就跑到很後面去坐,
如此觀來,她不是很喜歡坐前排座位,而是故意不跟某些人坐相近。

後來,有人告訴我原因,班上有三個男同學,
他們宿舍同寢,三人閒談間說到"陳同學屁股很大"。
話傳到了當事人耳裡,自此她不同那三人往來,到畢業前都沒和好過。


可能有人(其實,那個人就是我)很驚訝說:「這才多大的事!有必要搞到不講話嗎?」
還別這麼說,龍有三尺逆鱗,蔡總統說:勞工,是她心中有最軟的一塊。
每個人都有在意、不願讓人干涉、評判、傷害的事物,且不盡相同。
切莫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安他人頭上,而以為:
「我不介意別人這樣說我,開我玩笑,我想別人也是吧!」

萬不可如此(特別是喜歡把嘲諷當風趣的人,自以為幽默),
縱使不理解,可是一定得尊重、詢問、傾聽,
有必要道歉時,就是得低頭,雖不保證會被原諒,但該做的,總是得做。

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

公車的刷卡機壞了

某上班日早上搭公車,要過悠遊卡時,
公車司機說:「刷卡機壞了,不用刷,都直接上車吧。」

我是連坐兩段距離,下車得再刷一次,心想:我就投零錢吧。
快到站時,我前面一位也要下車的人問司機:
「既然刷卡機故障,那我要投多少錢?」
我猜他跟我一樣坐兩段,他搞不清楚:要投一段(15元)的錢,或兩段(30元)呢。

司機答:
「不用投。你有帶卡(你已盡責任),但不能刷,這個責任就在我們公司身上。
 這東西品質很差,給廠商修過不知道幾回,還壞。跟公司說得換,但不理。」
又說:
「後面有帶卡要下車的,都直接下車吧。」然後,我默默地接受了,嘻嘻。


高中時,我也遇過略微相近之事(非顧客造成的錯誤),但業者處理方式不同。
有家店叫"同心園",應該說是路邊攤,
老闆在四個停車位的鐵棚子內擺廚具、桌椅等,賣起水餃、蒸餃。

有天,我去買鮮蝦蒸餃,老闆說:「我們的蝦子沒了,只剩豬肉,要嗎?」
我心裡就預想,少了"主菜",會便宜個幾塊吧,說:好。
結果哪是這麼回事,價錢不變,一籠七顆六十五(學校便當三十五元),我覺得店家不厚道。
因此,我決定,之後有這情況就別買,太虧了。後來,我再沒遇過這情況。

那一兩年,店家應該賺不少,有錢搬到正對面的店面,原攤位換人改賣衣服。
但它自遷址後,生意冷落不少,我見顧客少了至少一半,且我幾乎沒再去消費。哈哈。
我全然瞧不出原因。又隔約莫兩年,它在我生活圈消失了!


店家不是倒閉,而是挪往四公里外。
我有回在路上看到"同心園"的招牌。疑惑:會不會是同一家。
靠近一看,熟悉的身影在擀餃子皮。
叫我感到奇怪的是,為何挑這,舊顧客定然流失,且這不比前兩處喧繁阿。
(地址在台南市忠義路一段與府前路一段交叉口附近,用google地圖找得到)

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

在德國吃到的水果

此時此刻的我,正在吃台灣當令的水果-玉荷包(荔枝)。
去德國前,我並沒查當地五月時令水果,
是到了德國的超市,看到有什麼買什麼,也沒特別留意是不是進口。

十幾天的旅程中,我吃了六種水果,
蘋果,酸味比甜多;

香蕉、番茄,與台灣差別不大;

樹莓(Himbeere),頭一遭吃過,台灣沒販售,
它的味道,我找不到我曾吃過食物能形容,酸味中帶點清新感,勉強能接受。
一小盒約一百克,我有吃完;

葡萄,超甜超好吃,個人感覺遠勝台產,我因此買過兩回;

藍莓,台灣進口的,酸的居多,在德國(或許是進口),甜的居多,
比台灣見的大顆些,也比較好吃許多。
椰果,是真的剖開椰子,削下內核,咬下去很硬,帶黏液,味如嚼蠟.。
買一小盒,吃一小條,我就放棄全扔了。
我懷疑,會不會它是拿來作料理、作糕點用,不是直接拿來吃的。

2017年6月10日 星期六

旅行宜事前規劃

****問題由來已久*****
五月七日,當我看到旅伴寫的德國旅遊行程表,所謂的2.2版。
裡面多數僅寫每天的出發時間及目的地,
如:"2017/6/2,搭 6:55 ICE 到海德堡 8:04 "。

我開始擔憂、疑惑:
「就快要出發了(五月二十去德國),它是最終版嗎?
 至全然陌生的國度,這會不會太敷衍了事了?」
於是,透過SKYPE,
我問:「行程表裡怎麼沒寫景點?」
他答:「你都沒提你要去哪啊。」
我:「我有講必去的阿,布蘭登堡門、德國議會、無憂宮、
   新天鵝堡、科隆教堂、慕尼黑瑪利亞廣場。
   其餘的,照去年我給你那一份我朋友(以S代稱)的旅遊計畫。」

如此的對話,重演好幾次了,先回顧去年十月到今年四月發生之事吧。


約去年十月底,我跟這位旅伴一同訂今年五月去法蘭克福的機票,
有半年以上時間作準備,綽綽有餘。然而,他說不早點弄好,不能放心。
之前我向他提過我有朋友S去德國度蜜月,有分享自助行程給我,他說想參考,
因此,訂完機票的隔天,我就轉寄給他。
除此外,他還買一本德國旅遊書。數天後,初步行程表-0.1版出爐,
並跟我說:“行程由他處理,我負責訂旅館以及德鐵車票、門票等等”

對我而言,訂德鐵車票以及旅館很簡單,
行程又可以偷懶不做,實在太好不過了,便欣然同意。
而接下來,我等他確定好「搭乘德鐵的天數」和「住宿地點及起訖時間」再行動。
此外,0.1版中,對於某日清晨自柏林坐車6小時到慕尼黑,我有疑問。
我問:「為何那天不坐夜臥車呢?」
他答:「晚上坐車危險。」
這令我不解,但他非常堅持,談不動。
其實不只這段,另有兩個移動日,各要坐一趟長距離、4小時以上的火車,
亦在他執意下,一早搭。原有12天完整天,硬是被削減快2天。
再說個題外話,那安全的6小時,他用來打手機電動。


一開始,旅伴跟我說有14天要搭德鐵。
我心裡感覺怪怪的,為什麼德國待14天,搭14天,
莫非德國不像日本有城市1日券之類的嗎?
我便徵詢S意見,S說:「如果錢太多,可以給我。」(一天要價約30歐元)
於是我對他說:「你再查查,我問過我朋友,不需要那麼多天。」

過了幾天,他說:「已經盡力減了,仍至少要10天。」
所以請旅行社代訂"德鐵一等車廂,一個月任選十日票,兩人719歐元"。
(原本計畫就是透過旅行社買)
同時,他又詢問旅行社,我們預計入住那幾間旅館的價錢。
經和網路價相比,旅行社開的較便宜。我們就將車票、住宿交給旅行社全權處置。
等於說,我個人的行前工作,到此只剩訂"預約新天鵝堡門票",和"萊茵河船票"。

陸陸續續他又出了行程0.2版、0.3版、2.1版...
他為了讓我大致了解,將他買的旅遊書借我看一個月。
然而,我看行程表次次進版,一直以來,會問的就是「怎麼沒寫景點?」,
便一再重複類似起頭那段對話,之後他彷若無事,一無進展。


應該是今年三月某一天,當時已領取車票。
他突然說:算一算,十天不夠用,得再買一天來回票,請我幫忙訂。(訂票是我的任務)
可後來,他說德鐵網站訂票很容易,他買好了,找機會向我拿錢。
又說:他很擔心我都沒有好好看行程,到德國不知道怎麼辦,
因此,去之前約一天見面,大概五月上旬,紙上跑一趟行程給我看。



*****本性難移*****
開頭的對話,便是發生在約相見的前幾天,我看了他今年四月新給的2.2版,
行程仍舊是一面A4紙多一點,每天描述平均不超過30字,我才再問景點問題。

他答我:「你說的必去的(景)點,已經在計畫裡面了。」(事實上,沒寫)
我說:「那除了我說的,你有沒有絕對要去的地方。」
他答:「我打算前一天晚上再想。」
我聽了直覺:完蛋了,他一個晚上要想妥絕對要去,完全狀況外,
便說:「最好先挑好景點,這牽涉其開放時間和交通,
    否則怎知道要搭什麼車,地點怎麼排才走比較順,和時間如何分配。」

他說:「不然,你說我行程要改什麼?」
我答:「寫景點阿,至少得寫回程時間,避免沒車(公共運輸)回旅館。
    分工好了,兩週14天,你負責第一週,我第二週。」
而後,我又叮嚀他:
 「網路上講德鐵會誤點、也可能停開,要有多點備案。」
他答:「我都選直達車,不用轉車。」
我回:「直達車就不會誤點,停開嗎?」,他沒說話。


一兩天後,他給我2.3版,我瞄了一眼,僅多了每天回程時間
不知能說什麼,我還是把先弄好第二週的部分,其它,等見面時談。
此時,也勾起兩三年前,本來已經遺忘的回憶。

2013年,他頭次一個人去日本自助旅行,他知道我有經驗,向我尋求幫助。
我就幫他弄妥住宿,以及修改之前的行程給他,
這份行程可視為簡易而保守的入門款,照著買車票,照著走,不會有任何差池。
等環境大略熟悉後,便可自由調動取捨,這才是自由行,走真正自己想要的行程!

沒料到,他旅行那週,每到一地,就傳LINE問我,下一個地點如何到。
比如在JR東福寺駅,就問:「出車站後怎麼走?」
當時我雖然在上班,但實在不好意思不回他。

這事很詭異,他手頭有詳盡的行程,手機有GPS,都已經這麼簡單了,怎會不停問?
如果是第一天難免慌張,但天天問,就令人匪夷所思。
而我回的,就按照我排的,就這樣,跟規劃路線一模一樣,沒追加,沒減少。
我懷疑,他無論是啟程前或旅途中,
壓根沒查過我寫的地點,沒想過怎麼玩,全賴別人教,這才一點不差。


2014年,他跟我一起去北九州玩,桃園機場候機時,我問:
 「去年(2013年),你有辦日本網路,這次去你有辦嗎?」
他說:「沒有,那個貴死了。去年是因為可以線上問你怎麼走,我才辦的,
    現在有你帶路,我幹嘛辦。」

北九州這趟旅遊,行程是我排的。
我想畢竟大家都是花自個錢旅遊,
為表尊重,去之前我問他:「你有沒有想去的地方?」
他說:「沒有。」
我再問:「有一天,我不知道要排門司港還是太宰府,這兩個地方我全去過。」
他說:「你決定就好。」
我說:「不然,我留一天給你排。看想去哪,你再跟我說。」

而最後,那一天的下場是,空白
我主動補上一間寺廟跟魚市場的行程,吃完午餐,走到博多市的天神,
我問他下午要去哪?他說不知道。
天神有旅遊中心,我叫他翻閱DM的推薦,然而,他依舊沒主意。
我就坐在天神車站附近的百貨公司無聊到睡著,醒時問:「要不,去王貞治博物館?」
他說沒興趣,我便回旅館睡覺,那半天就這麼度過。

所以,我估計假設這次去德國玩,依他所言:「前一天晚上再決定」,
極大可能結局像在天神的那下午,獲得充足睡眠。



****警覺不妙*****
五月八日,我一著手處理第二週行程,第一個小時就發現大錯誤。
有些地點可以用"邦票"到,不需要用到德鐵票。
我十分篤定,德鐵票不用買到11天!

我就跟S講:我發覺我旅伴應該不知道邦票這回事。
S說:「去德國自助旅行的人,一定會知道邦票。」

他花了六個月,如果他連這個不清楚的話,那更別提我們遊歷城市的一日票了。
德國車票的細節很多,有的票要送打票機;
(自動售票機賣的票,沒日期,所以要送月台口的打票機,打上日期。沒打,視同逃票)
有的票要簽名(護照上的姓名);
有的票牽涉到範圍(城市分成數個同心圓),票價依此定。
不管是買錯、操作錯,被查到,皆視同逃票,罰60歐元。
(德國查票頻繁嗎?就我那十幾天的經驗,經常一天被查三次。)

此時,我自覺此時此刻只能靠自己。
後來也證實,在我說之前,他從來不知道什麼是邦票

最終,我將所有行程完成(第一週行程,最後是我弄),
計算德鐵票所需天數,僅7天就好,並非11天。
若早點發覺而改買,可以省下76歐元以上,再加買錯票的退票手續費19歐元。



*****推翻重來*****
五月十日,約見面那天,用完餐,他說要快速帶我跑一趟行程。
到這天,我大致將第二週行程整理好七八成。
而聽他講行程,乃至說到第二週,我反倒疑惑更多,無絲毫踏實感。
我記得當時我問他五個問題。

第一個問題,我問:
「第二到第四天,我們住柏林,
 第三天行程,要去漢堡,第四天我們去忘憂宮,第五天一早離開柏林。
 為什麼要捨棄柏林,去漢堡,坐車來回時間要三小時,
 是不是有一定要看到的景點,否則,為何要捨近求遠?」

他答不出,拿出他那本旅遊書,圈給我,說漢堡這裡有舊城區。
我又問了一次:「有你非得看到景點嗎,所以才不留柏林。」
他說:「沒有,不過柏林可以逛的地方很少。」
我說:「既然沒有,何勞多花三小時,那柏林的點你說少,你要逛哪幾個呢?」
他支支吾吾答不上來,終於說要再找找。
我感覺非常不妙,柏林一個景點都說不上來,但仍請他繼續說下一天的行程。


他說到慕尼黑時,我提了第二個問題。
我問:「你慕尼黑排一天半,你要去哪個景點?」,他頓住思考。
我說:「我一定要去瑪麗安廣場看11點或12點或下午5點的樂鐘表演,
    你有沒有什麼想去的。」
他說:「BMW博物館,跟巧克力博物館。你那個排早上去,我的排下午去。」
我問(我知道BMW在慕尼黑):「巧克力博物館在哪?」
他拿出旅遊書查,查不到,又拿出google地圖找,還是找不到。
因為我排第二週的行程,我知道科隆旁邊有一個巧克力博物館,
我問他是不是在科隆那個,他說是。
這兩地相差了五百多公里,我實在不曉得該說什麼。

附帶一提,這趟旅程,有兩個地方不在我行程之內,他強調必定要加
一個是柏林的咖哩香腸百年老店;一個是科隆的這間巧克力博物館。
在科隆那天從巧克力博物館出來時,他對我說:「我覺得不值得門票價(11.5歐元)」
看起來,這不是單純地點搞錯而已。


我請他接續講下一天行程:國王湖,這裡我問了第三個問題。
這次,他說的內容聽起來就合理多了,
坐船去什麼地方,看什麼景點,講得出來。我後來對資料,僅一些小瑕疵,還好。


再來,說到海德堡,他只寫去程跟回程時間。
雖然我已經排好,但正因為我查過,我知道購買什麼票最實惠,
所以我不得不探探,他沒寫是要做何打算。
他說僅寫火車往返時刻的原因是,老街就在車站旁邊,全靠走路便可。
他拿出google地圖指車站旁的一條街給我看,
然後跟他旅遊書上的街名一對,兩名稱不一樣,這下尷尬了。
我就說:
「我查的結果是,著名景點都在某某區域,
 買海德堡通票搭車過去大約十幾分鐘,這樣比較快。」
便指給他看是哪一個區域,沒多久在那兒找到他說的那條街名。

由於我第一回查德文(只有德文介面)公車,對此印象特別深。
我相信查過的人,不可能忘記語言隔閡所造成的複雜。
合理懷疑,他沒看地圖,也沒查過公車,一次也沒有。


到目前,柏林、慕尼黑、海德堡說錯,僅國王湖有概念,25%正確率。
我接著問,法蘭克福行程,包含怎麼去搭飛機。

他說要買「一日票」去玩。這時,我問他要去哪個景點,他又默然了。
我說:「我查過我要去的最遠的景點,羅馬人廣場,
    離我們住處1.8公里,用走的就好。還有....」
他只是聽我說,好似前所未聞。
至於最後一天,他說要買法蘭克福卡去某某花園,這我就不知道了。
看起來,一樣走的就會到(2公里以內),我不了解買法蘭克福卡的目的。
而我問逛完要搭什麼車去機場,他倒是說對了,S9。


不單這五處,2.3版有太多不合理、錯謬之處,
比如飛機7點10著陸,他排7點35火車;
又比如弄錯某宮殿的開放時間等等,繁不及備載,就不說了。
這場所謂的「行前會」,我得到的結論是:
"此次行程由我處理,兼負責訂旅館以及德鐵車票、門票等等。",重頭來過吧!



*****事前規劃有餘裕*****
我何以兩週內排好景點與查妥交通路線及時刻?
仍是回到原點,我是參考朋友S的行程,才有辦法這麼快。
有趣的是,旅伴看到我的版本後,便採用而放棄他的。

好像是旅伴或誰問我的:
「為何如此堅決要事前安排好(而不是前一晚再看,或者當場再說)?」
我的回應是:
「我花這麼多錢到當地,是要玩得開心的。
 不想到時有看不懂交通,慌張出錯的遺憾,
 或者窩在information排隊問問題白白浪費時間、精神(代購車票,多2歐元)。
 那些所省下的精力,則可以妥善處理突發狀況及玩樂。」

縱然時間緊迫,
每天的行程我至少花三小時以上調查、排序、校對,致使旅程非常流暢。
依照著走,不花心思,能專心在美景上。所以,我認為旅行本應事前規劃。

或許這還牽涉到個人價值觀(金錢觀)吧,
我講哪兒能省錢、哪兒避免罰錢、
此行好幾萬元,不想白跑一趟的這些觀點,過於世俗。
但是我真的是錢有限,沒辦法像我旅伴那套自由行玩法:
出上述紕漏,沒啥大不了,錢能擺平。


那難道這次一如規劃,沒有變更過嗎?答案是"有",發生四次。
第一次是買百靈油,去的前一晚我請旅伴查,我又核對一次,沒出問題。
第二次,Bonn到Koln,我找的,沒出錯。
第三次,旅伴臨時起義要買小熊軟糖,路線全由他搜尋,我沒複查,
    結果坐錯方向,再回坐。
第四次,最後一天到機場,我行程表去機場的兩種車S8、S9,要等二十幾分鐘才來。
    他說他去看布告欄的交通路線圖,有沒有其他種車。
    他查完回來說S1也可以坐。
    當我們進入S1後,我瞧了一下車上交通路線圖,跟他說這車不會到機場阿。
    他看看也說是,我們趕緊離車廂,當然就沒耽擱到登機。

後兩次的差錯,讓我慶幸自己有事前規劃、有做功課,
不然,會出什麼亂子都很難講。
就像我這位旅伴登機前跟我說:「糟糕,忘了帶那本旅遊書了。」


還有,在6月1日那天,回台灣前兩天,旅伴忽然跟我說:
「德鐵,我們只能買任選十日票,
 因為再怎樣用其他票種替代,都沒辦法減至五天。
 十日票的下個價位,就是五日票。」

試想,當我對他說用邦票可以減少購買德鐵日數時,我怎可能沒有查過德鐵資訊。
十日票的下個,是七日票。而且這次使用七日,足矣。

我不明白他何出此言,是真不知道呢,抑是知道,想圖個心安呢?
就當不知道好了,非蓄意,而且在那時,早已於事無補了。

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

I want to...

在飛機上英文點餐、點飲料,
我習慣說品項名稱,而我朋友是講整句,
他句子是這樣的:I want to wine... I want to beer...

因此,有一回,空姐就給他兩杯beer,接著對他講一段話。
我英文聽力沒那好,聽不太懂。我朋友就解釋給我聽,空姐是說:
因為怕飛機搖晃大太,所以不給他啤酒罐,幫他倒成兩杯。

我就在想:罐子怕搖晃,難道杯子就不怕嗎?太令人疑惑了。

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

德國人不見得一板一眼

2017/5/26 在紐倫堡Nürnberg
在買皇帝堡好套票後,我朋友問售票員: Chinese Audio guide?
售票員:Chinese? Next year. Bye~然後自己在那邊笑,我也跟著笑了。


*****
2017/5/30 在符茲堡Würzburg
結束早上行程,中午要搭12:41的火車,再轉一次車到Rothenburg。
可是奇怪的是,12:45仍然沒發車,DB(德鐵)的APP上也沒顯示誤點訊息。

我們座位剛好在駕駛艙所在的車節,查票員從駕駛艙走出來,
我朋友就用英文問:「火車什麼時候發車呢?」
他用很果決的聲音回答:「On Time!」
然後拿出他的PDA看了一下,再看看手錶,說:「OK, we are late~」然後開始大笑。


*****
2017/5/31 在科隆
網路上有人推薦科隆教堂旁的餐廳Gaffel Am Dom,
說它的豬腳(schweinshaxe)好吃,於是這天中午來這家用餐。
入座後,我跟經過的服務人員要菜單,
他就從我隔壁桌那疊七八本菜單拿起一本,作勢要打我,然後放下笑著拿給我。

點餐時,他先是問我朋友要喝什麼,朋友答:「啤酒。」轉頭過來問我:「也一樣嗎」,
我仍在讀菜單找想喝的,我朋友就說:「他不喝啤酒。」
他便說:「只喝威士忌嗎(not beer, only whiskey?) 」我跟我朋友都笑了。
我趕緊說:「我要蘋果汁apple juice」。

果汁跟啤酒送來時,我仍舊(拍照)看菜單。
他在桌上擺後飲料,對我說:「Juice is yours, (指著菜單)It's mine。」
我就乖乖地把菜單還他。嘻嘻。



這趟旅程總共吃了五次豬腳,我朋友最喜歡這一家。
而我是喜歡柏林的Tiergartenquelle。

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

大陸四人旅行團


布蘭登堡門才是此趟行程,安排第一個造訪的景點,昨天是飯後散步順道走走看看。

正門兩側的兩棟建築飄揚的旗幟,不是德國國旗,北邊是法國的,南邊是美國的。
直覺這兩個機關是大使館,離開前接近一看,果然是。


看完布蘭登堡門及附近的德國議會大廈,要前往勝利紀念柱,步行在六月十七日大街,
當時約早上七點,整條路車少人稀。

拍這張照片時,有一位大概六十歲的先生遠遠招手,叫住我們,
他說他聽我們在講普通話,過來要請我們幫他拍照,而後邊走邊聊。
他問我們從哪來,我回答台灣,
他便說:「台灣阿,我是大陸,昨天我也遇到一個從維也納來的台灣女生。」

他又問:「你們要玩多久,預估花多少錢。」
我答:「兩週,交通費,德鐵一個月任選十天票,兩人719歐元,住宿...」
話未說完,他就做出非常大反應動作,搶著說:
「才719!你們會玩,你們會玩,
 因為當初怕語言不通,所以特別找一個導遊開車帶我們,
 從巴黎一路來到這(柏林)邊走邊玩,一個月,四個人付他三十萬人民幣。
 但現在發現,買東西手比一比,一樣能溝通。還是你們會玩!」


就這樣邊拍邊走邊聊,到達勝利紀念柱下。
他往上望了一望說:
「什麼,拍了老半天,原來拍的全是她(勝利女神維多利亞青)的背面。」

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

過法蘭克福海關

排隊過海關時,我看到好些人都應海關人員要求,呈上書面資料(證明),
每個人至少花到兩三分鐘以上,有的人甚至要按指紋,
感覺非常嚴格,處理顯得相當緩慢。

突然,有兩個身穿警察(Polizei制服)走進海關的檢查站,
摘下警帽,一左一右座位坐下,拉開窗簾,開了兩個新窗口讓入境旅客通關。
我和我朋友立即跑過去,搶到第三、第四個順位。


輪到我上前時,海關看看我遞上的護照,便問旁邊的同事說:「Taiwan is friend?」
旁邊的點點頭,他就問我:「What reason do you...」
我答:Travel。因為每次去日本每次答這個字,海關就曉得了。
然後,我也學前面的人,翻開我的旅行計畫表,說 this is my plan.
他瞄了一眼,馬上蓋章,交還護照。整個過程前後不到一分鐘。

我朋友更快,海關只問他:He is your friend?(我跟他是朋友嗎)
他回答:Yes。就蓋入境章了。


*****
2017年6月3日的出境檢查,我人除了過X光機(沒問題),
還被叫去站在一個小框框,檢查人員用手觸方式全身搜身。
檢查到我褲子腰間內緣時,他說了一句:「Nothing」
我還以為他在問我有沒有藏東西,我就回他:「Yes, nothing.」
他就哈哈笑了兩聲,說:「I hope so.」

身體快速摸個遍,沒查到什麼便讓我離開。
我朋友問我:「好像只挑到你?」我說:「應該是隨機抽查吧。」

2017年4月3日 星期一

邀請別人演講

最近有人問我:「請別人來我們佛教團體演講,該如何提出邀請呢?」
我說:
「我沒有學過、請教過人,不知道怎麼說才是得體,如禮如儀。
 但我可以就我從前代表佛學社邀約的經驗,談談我的作法。
 第一,說明來意
    向對方表明為什麼要辦這一場演講,
    這等於間接訂好主題的方向及範圍。
    以及要講為什麼會約請對方(透由什麼管道,也可以說)
    若對方願意,則要諮詢對方何時方便。
 第二,備妥主講人基本資料
    作為演講開頭的主持人,得有主講人詳盡清楚的簡歷,好對在場觀眾介紹。
    諸如與佛教有關的經歷,主要研究哪一方面(宗派),取得什麼成果。
    這可以直接自主講人取得,本人會是最齊全的。
 第三,商討題目
    能給對方一些時間,想好演講的題目,之後再詢問其決定。
    第一點也有說到"訂主題",與第三點不同處在於,
    前者是概略性的方向和範圍,而後者是實際而明確的題目。」

我之所以會想到這三點,源自我三次或成功或失敗的經歷。


*****
經歷1:邀請它縣市XX寺院某法師
學姊給我電話號碼,我打去時是(應該是)知客師接聽。
我說:
「末學是X校X社團的幹部某某某,我們在辦XX活動,
 想請法師演講,請問法師兩個月後,也就是四月哪一天晚上方便嗎?」
對方說:
「你不可以自稱末學,你要說"弟子",你稍待片刻,我去問法師。」
過一會後,對方說:「法師四月沒空。」
我答:「好,謝謝。」

上述的第一點,便是當時為了這事,所想出的說話內容之順序。
雖然結果失敗,但我已經大抵知道怎樣清晰有條理地講。

被拒絕的原因,我寧可相信是時間不湊巧,不願是因為佛門禮儀--
在家人對出家人應該謙稱是"弟子",我卻說成平輩之間的"末學",給誤了。

話說回來,徹頭徹尾,接電話的人也沒表示他是誰?身分是在家,抑是出家?
像我學生時代常待的寺院,
接電話者一般是淨人-幫忙出家人處理俗務(特別是財務)的在家居士。
不過那之後,我盡可能注意稱謂及謙卑。


*****
經歷2:邀請連鎖素食餐廳的經理某居士
我不認識那位經理,是某學長提議要請。
這次,我親自到餐廳請託,一樣是照第一點,
跟他說我們希望他來講「喫素的好處」,對方答應了。
然而,真到演講時,卻出問題了。

他講完「素食」之後,分享起他打坐的體驗,
他說他"入定"時,靈魂出竅,能從空中俯視他盤坐的身軀,
過一陣子後,脫離地球上升至虛空,鳥瞰整個太陽系,又經一段時間,能環視全宇宙。
之前在講「素食」沒人發問,而現在他越說越玄,開始有人舉手,
學長見狀況不妙,給我使眼色,叫我這個主持人快去制止。

從這次,我學到一定要跟對方明確交代,"我們辦活動的目的,主題的方向及範圍",
然而題目可以且最好由對方決定(第三點)。
第一,作為主辦方,要把持的是範圍與底線,不能再有如這次的出格。
第二,建立大方向的共識後,題目可由對方選的。
   如此,對方會比較心甘情願,亦能得心應手,自由發揮。


*****
經歷3:邀請某宗教團體創始人老法師
某個宗教法人團體,固定週三會來我社上課,
我便與他們商量,能否透由他們,請他們團體講師(最好是出家人)來演講,
沒料到,最後是他們的精神導師某老法師親自出馬,來校演講。

由於我曉得他們對老法師十分熟悉,
所以我很放心地(其實是懶,方便行事)把所有事宜,
主持、跟法師商談演講主題等等,全權託付。

當天人數跟我們以往場次不同,之前辦的,
每次我們同樣是申請300人座位的會議廳,來者沒曾超過20人,連自己社員都不捧場。
可是這次,縱然依照慣例,社員來得稀疏,卻是座無虛席,且校外人士居多。

那演講呢,主持人對老法師的介紹僅寥寥一兩句,
老法師也說他沒準備,是來和大家聚會的。
那一個鐘頭大都在閒聊,比如他的校園往事。"演講完",還跟與會所有人大合照。


我知道在他們會認為,難得有機會見到老法師本人,聽他說話,演講應屬成功。
然則,我得掃興地說老實話,這不是我預見的演講,且背離辦的初衷。
所謂的初衷,是要接引沒接觸佛教的人來認識佛教,而不是熟人聯誼。
後來,老法師將講師費捐還給我們社團,所以,這場是公益演說。
我本來就不好意思對他們明講我看法。但最終是免費,就更不敢直言。

來聽演講的人,不全然是他們團體的成員,
因此,有兩三人來問:那是什麼團體,研究何經何論,如何修行。
我便意識到,介紹好主講者,亦相當要緊的前導,
這才有了我上述中的第二點,就當作這是收穫吧。

2017年2月1日 星期三

同事轉行

2008年時,我自費上一門專案管理的課,
連續八週外加考試,這筆錢不小,所幸一次就拿到證照。

不知何故,有人跟我一位J同事講這事,他就來問我:
「你要轉行嗎?其實我也有興趣,可以跟我說那課程值得嗎?」
我便如實地和他分享我的心得,沒多久他就去報名。
又過了大概半年,他辭掉現在的工作,轉行到其他家公司,負責專案管理。


在那一次交談前,我幾乎沒跟他說過話,在那之後,算熟點,但聊的次數也屈指可數。
我聽說他到那間公司,經常去北京出差,一去就數週,而且很操勞,
對於一個剛當上父親的人,不太能看到小孩,再加上操累,我想應該不好受吧。
有一次,我心血來潮打電話問候他,
沒料到,他回答的第一句就說:「你打電話給我,要問我死了沒?」
語氣不像開玩笑,叫我詫異。
開始嘻笑胡聊,企圖化解尷尬,並趕緊結束通話。
過後,我再也沒打給他了。

據我們共同認識的人說,
他約莫在2010年離職,改和他太太經營飲料店,店就開在他最後任職的公司樓下,
好像又沒多長時間,移往別處。自此再沒關於他消息了。無論如何,願他順心,快樂。

2017年1月22日 星期日

你會分享所知嗎?

大學二年級,我在宿舍瞧見一個林姓同學在讀股票的書,
我問他:「你在研究股票喔?」
他很得意地說:「對阿,而且我已經找到一套投資方法。」
我說:「是喔,怎麼看?」
他說:「這是我的賺錢之道,無法透漏。」
我笑了。笑是因為我覺得:該不會是"敝帚千金"吧~
然而,這能理解,畢竟是他努力花費時間精力所得,不能勉強。

我另一個同學,姓盧,他會在他的FTP上放很多娛樂相關資源...分享給同學。
其中有一個資料夾,叫XXX記憶術,不提供下載。
上課遇他,我就跟他說:「你某某資料夾怎沒開放呢?」
他說:「那東西,我要自己學,沒想給任何人。」
我也笑了。笑的原因是我認為:不就是免費資源,小氣什麼,怕別人學了超越你?
是故,不太能理解。之後我自己用google搜尋,找著並閱讀完。


類似這種分享之事,有一件也可以說說。
同學之中,
假如是南部人,跟他借列表機印東西,不會向你收錢,覺得計較那幾塊錢沒必要。
但假如北部人,印一張就要兩元,墨水夾、紙都要算錢。
不過細算起來,兩塊錢算便宜(印彩色,還算賺到),就是稍稍給人觀感不佳。
必須說,這沒有對錯的問題,僅可說:人是互相的,你怎麼對人,人怎麼對你。
除非是美女,人跟你計較一兩塊,日後一切你也會對他較量一兩塊。


依我個人而言,
縱使是我自己買書、花時間鑽研得出的結論(沒定論的,除外),不吝惜共享。
免費的,就更不用說,大學時,我學長見我如此,便對我說:
「別人找你做事,你可以收錢阿。」
我說:
「沒關係,每個人各有所長,這件事對我來講很容易,
 我也沒支出過多少"學費",不用太計較。」
學長:「你的時間、精力,難不成都免費?你這樣不好。」
那以後的好多年,我都沒聽進學長的勸,幫人做了很多無償的協助。

然而,年歲漸長,體力終究有限,而且不想習染炫耀的驕氣,便轉主動為被動。
於被動心態下,又多加考量付出對我的意義與價值。
我雖不謀名利,但不意味可以(無私)道德挾我去犧牲。

當要想要別人為你做事時,就該想:「換作是你,你願意為我這樣嗎?」
若答案是否定的,唉,那不就是佔人便宜嗎?重複上提的一句話:人是互相的。

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

房間書多

這一兩年來,有四位來我住處修理東西的不同師傅(學大陸說法),
都說同句話:「你房內的書好多,你是學生嗎?」
我就作一貫回答:「不是,在工作了」,沒進一步解釋。
總不能說:「人醜,要多讀書。」
我想這可能是台灣的讀書風氣不盛,
讓人以為買書、看書是學生本分,我才會次次被這麼問。


這些年修過最多次的是冷氣(滴水),
冷氣的師傅曾兩次看到我的書堆,跟我說他去毛高文家(前教育部長),
他媳婦的書比我多著多,那是他見過藏最多書的人家。
而講的內容最有意思,是修冰箱的師傅,時間是幾天前。

他一邊修一邊跟我說話:
「人呀,所喜歡的事物會隨著年紀而轉變,
 像我這歲數,漸漸愛翻宗教類的書籍。
 我的雙親有三高,血壓高、血糖高、血脂高。
 沒有意外,我日後也是會和他們一樣。」
我目測他高約一百七十五,肚大腰寬,體重應超過一百,年歲在45上下,
說:「是有可能遺傳。」

他接著講:
「我是鄉下出生,那裏的人愛去宮廟問事,你知道什麼是"宮"吧?」
他特別以台語講「宮」字,我說知道後,他繼續說:
「那些去廟裡拜拜求財的人,後來暴富,就會認為是神明保佑,又更加迷信。
 那是碰巧,根本不是神給的。
 台灣最有錢的,張忠謀、郭台銘他們今天這樣,是求神求來的嗎?
 不是,是上輩子到現世,作善事、結人緣,
 佛教講的"布施",才積聚出當前的福報。跟什麼神,一點關係都沒有。

 從前有一個將軍叫韓信,落魄沒飯吃,
 一個好心的老太太看到他起同情,給了他一碗飯。
 後來他成為大將軍,感念當初的恩情,雖然一碗飯是不起眼的恩惠,但...」

我插話:「是滴水之恩,湧泉以報嗎?」

師傅停頓一會,接下去說:
「但他還是回去找那一位老太太,給她千金答謝。
 這就是『韓信贈金』(應作:一飯千金)的故事。所以,為人善良會有好報。

 前些日子,住這附近的一對夫妻,送SONY電視來我店裡修理,
 隔天修好,給我四千五修理費後取回。回去後,信號不穩,打電話叫我去看。
 我到後,先是奉還四千五,跟他們說:
 『這筆錢等我這一星期的時間內,把所有問題排除後,再給我。』
 我花了四天,自己也試了好幾次,確定沒問題,才收下那四千五。
 有哪一家修理家電的人會像我這樣。
 別人遇這情況,四千五入袋,叫他再吐回,絕無可能。
 後面要修什麼,另外收。而我只拿我應得的。

 就像看地上有錢,大部分人腳先踩上去,見四下無人,蹲下撿。
 我不一樣,我不理會。
 有人會說:『那是金額不夠大,假如十萬、一百萬,你就會。』
 對,我會拾起,但心態不同,我要保護這筆錢,在那等失主。
 他來了,交還給他。
 假如沒來呢?我會交給警察局招領。
 假如法定公告招領時間超過,錢變我的,好像是半年的樣子,又該怎麼辦?
 我會捐給慈善團體,因為我只得我應得的。而且常保赤子之心,人會快樂很多。

 東西修好了,你用看看吧,有問題再說。
 我分享我的想法給你,你參考吧。」